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4:44    次浏览
莫言曾如此评价她:一位能把诗写到人心坎里的诗人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著名军旅作家王毅出版了一部6卷的《水玉小集》,其中有大量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。该书出版后,受到各方瞩目。前不久,应北京电视台之邀,王毅和著名军事专家、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将军一起走进《书香北京》栏目,畅谈新形势下的军事文化,该栏目也专门向观众推荐了《水玉小集》。 访谈现场这位著名军旅作家王毅,是一位从泸州走出去的女军人,并曾得到莫言盛赞,称其是“能把诗写到人心坎里的诗人”。昨日,记者联系上在北京工作的王毅,进行了采访。人物简介王毅:著名军旅作家、诗人、军事文艺评论家,笔名有水玉、水中月等。产业经济学研究生,国防大学法学硕士,管理哲学博士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四川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,巴金文学院创作员,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学员,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委员,第十二届“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”,中国军事写作协会常务理事,《经济与社会》专家委员会委员,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客座教授。 王毅登上《军营文化天地》封面1995年开始业余写作,发表有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杂文、报告文学、理论研究等作品并获奖。历任通信兵、护士、干事、副教导员、报社编辑、报社编辑部副主任、参谋、出版社编辑部主任。荣立三等功二次。已出诗文集《水语》、《英雄遍地》,小说集《水花》《栀子花开》,杂文集《水心》,摘编《刘亚洲国家思考录》、理论研究《军人行为管理学》《破解名企DNA——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》,作品《水玉小集》(6卷)等。现为联合参谋部某局军事谊文出版社副总编辑。泸州妹子去参军 一半刚毅一半温柔“我父亲叫王立柱,祖籍山东曲阜,曾任泸州老窖酒厂党委书记、代厂长。后调泸州市烟草专卖局任党组书记、局长,目前已经退休。我母亲叫金元英,从学校毕业后来到泸州,从此在泸州定居下来。”王毅告诉记者,她出生在泸州,先后就读梓橦路小学、泸州七中和泸州二中。18岁,王毅当上一名通信兵,在基层历练了15年。从当战士开始,到当班长、护士,再到干事、记者、编辑、参谋、主任、副总编,服役的地点从昆明到成都,再到北京,她一刻也不曾离开军队。王毅在北大的博士生导师孔庆东曾这么总结:正是“战士+护士”的经历,让王毅能够跨职业、跨岗位、跨领域、跨专业取得一系列成绩。 王毅参加儿子毕业典礼王毅的丈夫是黑龙江人,28岁就担任了飞行大队长。婚后丈夫经常和王毅一起回泸州,儿子也在部队工作。家人的军旅经历,对王毅的创作有一定影响。她身上既有军人的刚毅,又有女人的温柔。 王毅从西藏日喀则的詹娘舍哨所回来后,写了首诗《天堂花开的声音》,就是将军人的刚毅与女人的柔情相结合。今年6月,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主管的《军营文化天地》杂志,用了王毅的照片作为封面,并附上该刊记者的专访,这也是第一位出现在该刊封面的军旅女作家。调到战旗报社后,王毅也经常上高原、下边防、进哨所,其中15次到高寒缺氧的“生命禁区”采访。王毅到海拔4600米的那曲军分区采访时,高原反应非常强烈,吐得天翻地覆。大家劝她放弃采访,王毅坚决不同意,吐完了,上车继续前行。战士们说,她是第一个到那曲的军队女记者,王毅感觉“再苦再累也值了”。2008年5月,汶川特大地震期间,王毅作为战旗报社的军事记者,不分昼夜参与抢险救灾、采访写作、捐款捐物,完成了编辑组版41个版面和62篇采写任务。最紧张的时候,两天只睡了5个小时。在随后的几个月里,王毅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震撼和伤痛,也充分感受到随之而来的人间真情、无疆大爱。抗震救灾期间,或悲怆或激动,那些情愫纵横穿梭,王毅几乎没有精雕细琢,也不再讲韵致,只是以最真实的记录来表达最浓烈的感情。后来,她将两个月里创作的近百首诗结集成册,取名《英雄遍地》,得到了广大官兵好评。在全军抗震救灾优秀作品评比中,获得诗歌类作品第二名。王毅坦承,自己不是专职作家,更多的是一边努力工作,一边记录军队,抒发感情。“这些年来,我没有刻意去当一名作家。因为爱军队、爱官兵,因而能饱含情感地完成每一篇作品,加上不畏寂寞,不懈求索,形成了一些文字,写出了军队的一点味道来。”走过西南“红色飘带” 续写新的长征故事泸州是红军进川的第一站,四渡赤水、鸡鸣三省会议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泸州。从小,王毅就有很深的长征情结,小时候,母亲常给她讲红军故事,让年幼的她泪流满面。当兵后,因为大部分时间在成都军区工作,长征这条“红色飘带”在西南地区飘过的地方,王毅基本上都走过。成都军区的红军师、红军团,王毅也曾带着任务去采访过。前些年,王毅随原成都军区某军去甘孜、阿坝等地采访,后来又去了泸定县,当她亲眼见到泸定桥时,一下找到了电影中的感觉:眼前浮动的红军军旗是随风飘扬的,红军飞夺泸定桥、过雪山时,画面的整体颜色是灰白色的,但红军战士红色的帽徽,冲锋号飘动的红缨是红色的,这应是作家文中当有的点睛之笔。这红色,也呼应了红军不怕牺牲、前赴后继、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。王毅说,她曾围绕长征写过《仰望党旗》《旗帜》《一根皮带的故事》《把红色歌曲唱得更响亮》等一些诗文,也有像《兵者》中的《旗帜》之类的作品,其实是记录和歌颂某红军师部在抗震救灾中的英勇事迹,这些作品都入选在《水玉小集》中。因为这些作品,莫言曾如此评价王毅,称她是“能把诗写到人心坎里的诗人”,这种直抵人心的力量,“让人有一种流泪满面的感动”。王毅认为,长征精神是宝贵财富,是军队的精神源头,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。新一代革命军人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,续写新的长征故事。因此,在长征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,她结集出版了这些作品,作为一名女军人对长征的深情献礼。因为长期记录红色文化,对泸州如何发扬光大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,王毅也有一些建议。她认为,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,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,泸州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经过多年打造,已经有很好的基础,下一步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:一是进一步搞好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发掘。注重发掘红军长征散落在川南民间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和人物故事。二是可考虑与贵州及周边地市互联融合。贵州的遵义、土城、仁怀等地的红色资源开发得很成熟,旅游业已经很火了,可考虑借力使这条红色旅游线向川南延伸,与泸州的红色景点连成一条线。三是打造好一些平台和载体。可利用长征胜利80周年以及今后的有利契机,做一些事来扩大影响力,比如申请成为中央党校、国家行政学院、国防大学的教学基地,以“纪念四渡赤水”为主题举办全国性的研讨会,借助中央媒体的长征专栏进行宣传等。不过,王毅也表示,这是她的一些粗浅看法,不成熟,具体实施还要实地论证。脱下军装,回到家里,王毅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,相夫教子。20多年了,王毅夫妻俩的感情一直很好。王毅的丈夫经常表扬媳妇,说当初看上她,最重要的一点是她不会打麻将,这在四川女人里算是比较少见的。这些年,父母在泸州养老,王毅每年都要抽时间回来陪他们,尽一个女儿的职责。她感觉,这些年泸州发展很快。很多年前,当初泸州通航时,父亲专门给还在部队的她写了封长信介绍情况,随信寄来一家人在飞机前的留影。随着泸州城市巨变,王毅感受最深的,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带来的变化。城在林中,林在城中,不出城廓而获山野之怡,身居闹市而有溪泉之乐。这几年在北京工作,王毅饱受雾霾煎熬,对泸州的依恋和喜爱就更强烈了。她希望,有一天能远离大都市的喧嚣,回到泸州呆上几年。泸州新闻网 记者 柯江红原标题:从泸州走出去的女军人 书写《水玉小集》献礼长征